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教学活动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如何顺应教育变革的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演示难点;课后拓展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1-0015-02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系统接受知识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尚未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理解能力,思维也未得到有效开展和利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而高效地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产物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够将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简洁、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激活课堂氛围以及强化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使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之处得到有效改善,使数学教学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和光彩。
  一、借助信息技术营造课堂情境,增强课堂感染力
  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事物本身是否新颖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兴趣的建立,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把握信息技术集声、像、色于一体的优势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生动展示和直观讲解,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得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求知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就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标有各种颜色小球的图片,小球按照红、黄、蓝、绿、白、黑、紫的顺序依次排列,并标有1到50的序号。在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排列特征,并思考这一特征具体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让学生任意说出1到50之间的任意数字,并在学生说出数字后将对应序号小球的颜色说了出来(在没有看屏幕的前提下)。学生对这一举动纷纷表现出好奇,询问其中的缘由。笔者也趁机引入与有余数的除法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地进展下去。
  又如,信息技术还可用于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设置。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即人们在超市购物的视频画面,并引导学生着重对视频画面中出现的、超市中标有价格的标签进行仔细观察,即这些标签中的价格大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之后利用多媒体设置的这一场景作为背景,将学生的学习用品作为商品的道具,并给这些商品标上小数形式的价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购物买卖的活动。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以及生活化气息的感染,都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此,便为学生打造了真实、生动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多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为高效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兼具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日常的积累或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加上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导致学生对教学中的难点知识难以深刻理解和把握,久而久之造成学习盲点的产生。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维一体展现方式的优势,对抽象的知识难点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化繁为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例如,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推导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点知识,教师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利用多媒體动态演示的形式展示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同底等高的二者是如何通过切割实现转换的,也就验证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中的长和宽,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的底和高,从而有效解决这一难点知识,增强学生对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如此,便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形式得到了极大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抽象认知思维,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有效改进和提升。
  又如,以“圆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正确理解并认识圆锥的高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尚未完全建立,对于立体图形存在认知难题。为了增强学生对圆锥这一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圆锥的空间结构进行直观展示,并利用动态演示的形式展现从圆锥顶点向底面圆心的连接过程,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便是圆锥的高所在,增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结构的建立。如此,便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点知识点,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认知、学习框架,达到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后拓展,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巩固与拓展同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课后复习方式是通过反复、大量做题的形式实现的,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式很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复习与巩固所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复习方式进行优化,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教学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例如,完成《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章节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制作了关于本章节复习内容的课件及微课视频,并将这些资源以共享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在微课及课件资源中,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了出来,比如圆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等。微课的后面还设计了不同种类的习题,比如单纯讲解圆特征和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习题,还有针对汇总性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回顾完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练习。同时,在进行课下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针对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如此,便使学生领略并体会到了完美的复习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和拓展,这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创新课堂教学以及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促使课堂教学朝着更为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的方向上发展下去,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愉悦,从而助力新型信息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最终实现构建高效化教学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探析[J].华夏教师,2018,97(13):28.
  [2]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29):126.
  [3]庞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究与实践[J].神州(上旬刊),2012(001):117-118.

相关文档: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
新疆防雷减灾工作行政执法思考
地下室及地下车库刚柔结合防水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