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最好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莫过于让学生们主动地认知,当学生们以完全自觉、自愿的姿态加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达到较深的思维层次,他們的数学综合素养才能在不断的主动求索中内化。而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地认知,就务必要减少老师在数学课堂中的“越俎代庖”行为,减少对学生行为的直接干预,增加对学生行为的间接支持。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动求索;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195-02
  小学数学老师是带领学生迈入数学知识殿堂的第一人,在学生们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们秉承的基本理念却并未与当下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输出方式的社会现实相适应。他们大都把学生们当成未长大的孩子,一心将其呵护在自己的臂膀之下,不肯让学生们去自己经历学习的风雨。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加剧了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而且也让学生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故要想提升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组织效果,老师务必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对学生数学主动求索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老师到底该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数学探索行为呢?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如下四条策略,现一一详述如下。
  一、相信学生,给予探究过程
  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小学生之所以很难参与到数学探索之中,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课堂的束缚。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老师支配的。学生们探究的知识是老师让探究的,而不是自己要探究的;学生获得的探究成果是老师想得到的教学结论,而不是学生真正从探究中获得感悟。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主动性探究行为自然也就无从发展了。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索能力,老师就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将整个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给予学生。
  例如,在对“轴对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图片,然后根据自己对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的了解,构建了轴对称图形探索小组,并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1)这些图形有何相同特点?
  (2)你是否能够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
  (3)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有哪些办法将整个图形还原?
  接着,学生们在图形观察、图形分析中获得了学习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特性,然后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得到了多种图形还原方法。如翻折法、测量法等等。
  在该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充分相信学生、充分践行学生在数学知识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力,丰富了数学课堂认知成果,而且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求索热情,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数学探索能力。
  二、暗示引导,开启思维之门
  思维之于数学,就相当于翅膀之于鸟儿。要想发展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求索能力,老师就务必要力促学生思维形式从形象思维到运算思维的转变,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而受到自身阶段性学习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还是简单、具体的,故其在探究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思维难题。这时,若老师置之不理则会影响课堂整体教学进度;若老师直接干预则会损伤学生的主动认知体验,但若以引导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开启思维之门,则这两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引导暗示也是老师培养小学生数学主动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对“三角形”的探究之中,笔者先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木架,然后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观察图形,并说说:在自己的眼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
  但在倾听学生探究成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认知较为浅显,多是三个边、三个角等形象性认知,很少有涉及数据性的内容。
  于是,笔者又给学生们提供了塑料尺,并对学生们说:“在数学的世界中,很多奥秘都是存在于数字之中的。”
  接着,学生们在测量和讨论中得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随后,笔者又以“哪条路近”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将课堂探究引入到了生活之中,在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中理解了数学与生活之间难分难舍的联系,应用了数学知识。
  在该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提供材料、提出问题等方式,对学生们的主动求索活动进行干预和指导,以间接暗示的方式点醒了学生,帮助学生们跨越了难以逾越的思维鸿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维度,进而在深度思维中内化了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了主动性数学求索能力。
  三、组织活动,创设开放空间
  活动是开放性的、实践性,以组织活动的方式推进数学认知活动,不仅能够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自然的、多维度的知识探究空间,,让学生们在多重直接感官体验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也以轻松、愉快的氛围,削弱了传统课堂对学生行为的压制与束缚,促进了学生各人主动探究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故要想强化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求索行为,老师不妨以活动教学的方式推进数学课堂。
  例如,在“小数点移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小数点的位置对数字大小的影响,笔者为学生们组织名为“神奇的小数点”的主题活动。
  在该活动过程中,笔者先利用马克笔制作了数字卡片和小数点卡片,然后请5名学生上台,从数字中选出任意数字,并以任意顺序排队站好,读出数值。接着,再请一位学生上台拿起小数点卡片任意选取位置站好,再次读出数值。
  随后,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加了小数点的队伍是否不一样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继而,笔者让拿小数点卡片的学生根据笔者的口令移动位置,让全体学生观察并分析整个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数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学生实践参与中,完成了对小数点位置与数字大小问题的讨论,在对个人见解的畅快表达中,提升了自身对小数点的重视,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数学思维。
  在对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组织活动的方式,将原本平面化的小数点问题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以新奇的方式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唤醒学生认知热情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多元评价,丰富自我认知
  人贵自知,自知是学生在未来数学学习过程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基础。但由于小学生是尚在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自我认知活动很多都是通过聆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实现的。故要想强化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求索行为,老师就务必要以多元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丰富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们在获得对自我的、全面的、立体的认知基础上,坚定个人成长方向,自觉挖掘个人成长潜力。
  例如,在《复式条形图》课堂评价过程中,笔者将课堂点评分阶段进行。在每个阶段性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笔者都会从绘图质量、合作积极性、数据识读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以多维度的点评,深化了学生的自我认知,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求索行为,促进了自主认知优势的挖掘。
  同时,在整个课堂结束之后,笔者还组织了学生自评活动,帮助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数学探索能力,老师就要从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出发,将对学生主动性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以对学生课堂主动认知行为支持的增加和对学生强制干预的减少,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亚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41-142.
  [2]秦冬梅.试论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06-107.

相关文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
新疆防雷减灾工作行政执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