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延展时空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与校级社团资源整合,是促进劳技课程内容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两种课程教学的融合中,以学生实践为主线,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师生教与学的视野,深化劳技学习的技法,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借助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特殊的打造、实践平台的搭建,以此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劳技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 劳技教学;课程融合;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147-02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具有紧密联系。整合校级社团资源,将其与劳动与技术课程相融合,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理念,又让学生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借此实践推进劳技课程的历时进程,学生会更易融入,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使得整个劳技课程充满生命力与创新力。设想离开实践的基础,路径就缺少了着陆的着力点。怎样实现与校本社团课程的融合与创新?需要找准内容、环境、文化境遇等方面的相似块,寻求更多创新的突破点,进行有效、有机拼接与剪辑,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等目标。
  一、三位一体相互为用,创建融合衍生资源沃土
  (一)社团活动百花齐放,为实现内容硬着陆提供内容保障
  资源整合是将劳技与学校的特色性课程相结合。“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为实践这一课改趋势,,笔者所在学校有近百个社团,且内容丰富。包括面塑、剪纸、钩针、手工造型、竹刻、线编、草编、刺绣和碑拓等,这些社团活动在内容上与劳技课程有极强的相似点,在实践性、创造性与综合性上,甚至优于劳技课程设置的已有课程。如黏土制作与面塑等课程的内容实质很近似。它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熏染建构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此百花齐放的校本社团资源有效地拓宽了劳技教学的内容,为课程融合实践提供了内容保障,长效且高效地延展劳技的课堂内容。
  (二)时实并举师生共进,为实现氛围软着陆提供环境保障
  每周一次的劳技课,以操作性的动手活动为主,融入社团的活动内容,学生将得到更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个性得到张扬,特长进一步发展,充分凸显学校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将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做法更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局限于课堂,延展教学时空。校级社团具有完备的课程实施策略,课程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劳动成果具有实用性,易操作,孩子们容易产生兴趣,且有时间保障。因此,在时间有定量、实践易操作、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中,课程融合的氛围就格外浓厚。
  (三)文化熏染别具一格,为实现文化深着陆提供人文保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作为鱼米之乡的苏州,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民间艺术:剪纸、编织、苏绣……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具特色民风民俗艺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周一次的劳技课,是一门以操作性为主的动手动脑的课,如果融入学校充满地域特色独具江南文化底蕴的校本社团活动课程。那么劳技课会更灵动,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教师作为资源的引领和介绍者,帮助学生在文化艺术中寻找认同,在实践操作中体会特点,在交流感悟中体察文化魅力。这些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活动课程与劳技课程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实践、创新、综合中也提升了人文素养与人格底蕴。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劳技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巧借学校独有的以上课程融合优势,通过在社团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实践为主线,积极开发拓展社团资源与劳技课程融合的无限可能性。凭学习专业性技法,自主创新设计劳技作品为手段,进行了一些列的践行课程融合的历时性实效尝试。
  二、挖掘校级社团资源,丰富劳技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一)编创融合,丰富劳技课程内容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容是死的,趣味却可以使得这死板的内容变得鲜活有料具体可感。以五年级下册《编船篮》为例,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编织,帮助学生了解编织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关系。使用到的编织材料是塑料包装袋,也可以是竹条、卡纸条、彩带等等。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草编织,为了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比重,丰富内容趣味的层次。可以给学生渗透本地草编织。草编的原材料在当地较多,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草的种类,认识更多的编织材料。同时在讲解“挑一压二”的基本编织法时,适当介绍加入一些草编社团的教学内容,拓展草编的技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运用到的编织法,如凉席、箩筐等,鼓励学生课后去尝试学习。同时也可适当地进行历史文化的讲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工艺的情感和动手制作的欲望。
  本册书《丝网花》,通过观看各式各样的花,学生增加了对花的种类的认识。劳技教学,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有效地习得技能。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进行大量的有趣内容实践活动。每周一次专业性较强的草编社团无疑给感兴趣的同学创造了平台,“熟能生巧”,让学生爱上劳技课堂,动手亦动脑,不断去创造。这类编织技法与社团活动创新的内容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固化技能本身,还让学生在多种层面的编创尝试中提升了内容趣味性。
  (二)剪艺融合,丰富劳动课程内容艺术性
  乔布斯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于产品,改变了人们对技术与艺术的认知。劳技课的内容也应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融入艺术审美体验的内容,才能顺应课改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三年级劳技课上掌握剪的主要技法,认识了剪切线的符号,掌握了用剪刀剪直线和弧线的方法,需要两只手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发挥技法。为丰富学生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可适时地融合苏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剪纸社团。教师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集体创作剪纸的剪贴活动,如有主题性的剪贴活动,即,中国特色的窗花和剪十二生肖等。
  这类将校本社团活动与课程内容本身相互渗透补充的教学行为,是最好的内容融合形式。即,学生在掌握应有技法的技能内容之外,还习得了技法之外的另一个层级形式——艺术魅力。劳技课程应该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统筹设定的内容建构体系,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潮流。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艺术感性认知等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可将艺术内容与技术实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需求的劳技课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全体劳技教师面前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探讨,求新求变,把课堂改革做好,把劳技课教学做好。
  小学劳技课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的,要培养“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单一的课堂学习内容,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中,依托校级社团的丰富资源,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小学劳技课堂的教學内容,积极开发校级社团的教学资源,让小学劳技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专业。同时提高教师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劳技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新思路,探索适合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资源包,建设更加专业化的校级社团,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融合衍生创新求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当代教育科学[J].2003(4):15-17
  [3]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资料(五年级下册)[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14.

相关文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
新疆防雷减灾工作行政执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