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思路太过发散以致迟迟做不出决定或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的问题,既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也使得作文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教师选择直接给学生固定好写作方向等,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看似减少了学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但这些要求很多时候与学生需求或认识并不符合,无从下手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更好的做法,应该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本文即从明确问题目的、确定问题作用、设置问题难度、瞄准问题解决和改变问题提出等五个方面,浅谈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90-02
  初中生思路太过发散,其实就是学生的思路漫无目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提出的外部约束虽然客观上可以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但有时却是连学生的思考权力都剥夺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初中生的语文作文中,经常会发现比较明显的“套路”——虽然作文内容不尽相同,但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却如出一辙。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作文会充满“匠气”。所以,教师应做的不是强行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而是通过问题来引导他们的思考。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首先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一策略出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路,但具体效果上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问题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很多方向中找到一条比较明确的思路,而有的问题还能够起到推动学生思路向进一步深入的效果。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当前的写作状态有准确的把握。针对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做到这两点其实都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的问题,就应该是勾起学生对生活与写作的热爱之情,而热爱生活又是热爱写作的前提,所以问题的首要或最主要的目的就要针对“热爱生活”这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此前有没有哪些特别开心难忘的回忆?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从而通过这些具体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二、确定问题的作用
  确定问题的作用与明确问题的目的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但不能把二者相混淆。在实际教学场景中,即使学生已经找到了思路,而且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卡”住。这时,教师仍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但此时的问题已经不带有太深的目的了,而只是起到一个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的作用。至于学生走出误区后这篇作文最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则不在此类问题的作用范围之内。为了保证作文教学或练习的顺畅,这种问题也是很必要的。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学会记事”。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找到写作的思路后,可能在写作快要完成时才发现字数太少,作文不够充实,但是一时间又想不到更多可供填充的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已经完成的内容,对很多细节进一步提问。如你提到的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有没有注意观察其他人的反应?这件事情有了结果之后对你或周围的人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有什么佐证吗?
  三、设置问题的难度
  总体来看,只要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本次写作教学相关,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仔细考虑问题的难度。太过简单的问题,,虽然有时也足以引导学生的思路,但作用也就止步于此了,不能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一层;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则学生刚走出一个思维的漩涡,很可能又会掉到下一个漩涡里。如果学生能再走出来,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但无论如何都会极大增加作文练习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受挫,伤害到写作兴趣。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练习“写人要抓住特点”。如果此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让学生分析写作对象的深层性格乃至精神内核,显然是不合适的,超出了很多初中生的能力范围,即使勉强完成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不够全面客观。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着眼于对象人物带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让学生对对方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后来有没有一些事情可以说明这个判断的对错,对这个人的印象有没有变化,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种环环相扣又直接明了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瞄准问题的解决
  问题提出后,学生究竟有没有从中受益,不仅关系到本次写作教学的效果、学生此次完成的作文的质量,还影响着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方法。因此,问题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算完事的,还要在作文中有所体现。有些问题可能比较抽象,作文中没办法体现的那么明显,此时就需要教师自己去分析、辨别。而对于一些过程性的问题,即上文提到的有一定作用但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的问题,作文中应该有比较明显的痕迹,否则很可能表示学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绕过去”而已,今后仍然要加以注意。
  仍以上文“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练习为例。在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写作思路之后,学生的作文中至少应该出现比较明显的人物特征,因为人物带给学生的印象就包含有这些特征。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这一点,说明问题得以解决,取得了效果;反之,作文中的人物描写模糊不清,似乎套在谁的身上都合适,说明问题没有发挥效果,学生在试图掩饰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进一步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更换一个印象更清晰的写作对象。
  五、改变问题的提出
  所谓改变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改变问题提出的方式。除了教师口头上的表达之外,有时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问题以直观的方式摆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便利。其次,是改变问题提出的主体。即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渐习惯并熟悉这种教学及思维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成为问题的主人,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抛开教师这根拐杖。只有达到这个程度,即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算是真正能够独立完成作文,作文教学的效果也才算是充分体现出来了。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写出人物的精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教师可以尝试在写作前先组织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如什么可以算作人物的精神?有哪些可以体现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式?自己比较熟悉且能够体现出某种精神的人物是谁?又应该如何下笔等。等这些问题都提出并且学生心中有了答案后,再进行写作。经过几次类似的锻炼,再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教师就不用再组织了,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于很多师生来说是比较棘手的一件事情,时常会出现教师花费了很多力气,结果学生水平长期不见起色的情况。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则能够比较好地应对这些情况。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加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因地制宜地创设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孙鹤.问题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7(04):95-96.
  [2]王宗莹.困境分析,对策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75.
  [3]司习雷.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70.

相关文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
新疆防雷减灾工作行政执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