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新授课的导课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作者:张英凯 来源:读写算 2019年25期
  摘 要教师在新授课中要注重对导入的设计,通过对新授课导入概念的充分了解,明确导入的目的、设计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信息技术;和谐;高效;新授课
  中图分类号:R857.3,A,TQ4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13-01
  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在重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的和谐、强调师生思维碰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伴学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提供者。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说: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發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一、教师在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入乎其内”,然后才能“出乎其外”。认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即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试图扭转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平衡的认知倾向,这就是学习动机。在教学开始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是潜在的,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使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并产生激化,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导入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新授课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奠定基础。在一节课开始前,一个良好地教学导入起到一个缓冲的过程,可以迅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心理杂念或课间兴奋情绪的干扰,使学生的兴奋中心及时实现转移,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指向学习内容,从而全向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导入的重要作用之一。巧妙的导入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怀着期待和迫切的心情,渴望马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探索。
  三、课堂教学导入要适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
  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保持注意力,有意识地自觉调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深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所以,有人说: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新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思维和方向。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变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生动。学习终究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教师在导入中要让学生以新知识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这才是导入趣味性的上乘佳作。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可能对教学内容讲过多遍、非常熟悉,但不能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如果教师自己都显得厌倦无趣,那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导入时所选择的材料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更不能与之相矛盾或有冲突。同时,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材料,确定适当的方法进行导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体系和学生都非常熟悉,要能够合理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
  导入只是一节课的“引子”,不能过分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影响了整节课的学习。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集中时间大致在5分至25分钟。《孙子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套路,,课堂导入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到课堂的引入方式上,就需要引入具有新颖性,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01):1.
  [2]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M].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07):12.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