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困生的解困之法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作者:卢希智 来源:读写算 2019年14期
  摘 要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习不良”的学生。表现在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学习困难。要“关爱他!尊重他!带好他!”解决“思想问题”,制定计划,“授人以渔”。形成合力,从“跟不上”逐步地“赶上来”。实现学困生的根本转化。实现“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关键词 学困生;公平;不抛弃;不放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4-0195-01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习不良”的学生。现阶段,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及最终价值体现。为农村小学解决学习困难意义更显重大。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想让他达到怎样的高度?就要刻意地加以相应培养。而培养的对象应包括家长。培训家长,与之和睦相处,让他感受到教育孩子的快乐。从而授之以法,学会工作之余关心、督促孩子的学习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平衡学困生的“人生航船”,从“跟不上”逐步的“赶上来”。实现学困生的根本转化。
  一、语文拓展
  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相结合,引导生字学习,回归汉字本源,打牢自学基础。利用游戏认读、拼读、互读、比读、口头造句、动手书空、练笔书写、当堂作业补充,加强巩固。允许仿照、有样学样。
  紧系文章,加强课文阅读与欣赏,利用近、反义词(“找句”+“换一换”、“造句”+“换一换”)、归类认知(诸如“ABB式等”或“描写人物心情”等类型)词语巩固。
  习作:习作无外乎“人、事、景、物、应用文”等(外加童话、想象作文等)几类。写人离不了写事,写事离不了写人,写景为了抒情,写物要突出特征,应用文要表达所需,想象要大胆合理。将习作进行到底,关键在阅读,要加强阅读量,积累文章,書读百遍,其义自现。广泛的阅读不光能积累,使习作下笔有言,也能陶冶情操,使作文水平得以提高。所以,美文有时就是习作的范例,可读、可背、可学、可仿,熟悉后再创作,就会形成有自己风格的好文章。习作快速入门需抓住:写什么?确立题材、内容。为什么写?确立中心,抒心中之感。怎么写?确立结构,习作方法,开头新颖,内容有感染力,结尾厚重,文章升华。习作后,动手修改,文章才能精益求精。当然,打消“害怕”的念头,也可以“在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助其修改,精简至百五十字左右”利于记忆。
  二、数学拓展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教师课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所要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具体目标。此环节2分钟左右。
  三、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教师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学生自主练习,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互相帮扶。此环节10分钟左右。
  四、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教师选择或设计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和想法,再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地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再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错,反思,寻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纠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认识。此环节15分钟左右。
  五、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根据前面出现的错例,教师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相对控制,同时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拓展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又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拓展题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也可放在课下。练习结束后,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对个人及小组表现给予评价。同时结合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完成情况,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此环节8分钟左右。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夫狭义之言,学校则课读而已;广义之言,学校则教之为人。”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能贯彻教育方针,实现百年教育大计。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