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实验改进例谈

作者:读写算 字数:读写算

  摘 要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特征,是化学的灵魂,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实验的成功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适当的实验改进能确保实验的成功。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的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1-006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起源于实验,发展于实验,成就于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的成功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际化学实验教学时,教材中的一些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实验效果不好、现象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有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甚至实验失败。这样教师就不能很好利用实验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和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际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改进,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相关资料的学习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对初中化学的部分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笔者对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2第12页探究栏目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的蜡烛燃烧产物探究的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
  1.教材中选用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用于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的方法来验证水的产生,,实际实验操作时是很难看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原因主要在于:(1)该实验刚好安排在开学初九月上旬,而九月份上旬的气温还很高,水蒸气不容易冷凝。(2)烧杯距离火焰的高度不好控制。如果太近,水蒸气不容易冷凝成液态,烧杯内壁又很容易被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黑烟熏黑,不仅干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且实验后烧杯不易清洗。如果太远,水蒸气很容易逸散到烧杯外,导致观察不到明显的水雾生成。
  改进方法:把烧杯换成大试管,由于试管较长,能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试管内壁上有水雾生成。
  2.教材中用“把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的方法来证明二氧化碳的生成。由于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澄清石灰水的量较少,导致实际实验操作中观察不到石灰水明显变白色浑浊的现象。
  改进方法:把烧杯换成大试管,在火焰上方罩上大试管,过一会儿把大试管倒过来,再往大试管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明显变白色浑浊的现象。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
  3.蜡烛吹灭后,白烟受气流的影响,扩散方向不确定,点燃白烟时很难将蜡烛重新点燃。
  改进方法:熄灭蜡烛改用塑料瓶盖熄灭,白烟向上扩散在蜡烛上方点燃白烟时将蜡烛重新点燃,实验成功率高,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通过适当改进以上实验操,不仅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而且增强了实验说服力。教师还可以将本实验改进后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亲身动手完成实验。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参与的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关于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
  在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的第49页探究栏目中有“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根据教材实验,本实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烧杯倒罩还是有一部分氨气泄漏,刺激实验者,造成空气污染,而且实际实验操作中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观察到小烧杯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笔者也进行如下改进:(1)把大烧杯换成125mL集气瓶,两个小烧杯换成两支医用的小试剂瓶,这两支医用的小试剂瓶预先分别用细线套住瓶颈并系紧(便于放入集气瓶中)。(2)往其中一支医用的小试剂瓶中加2mL的蒸馏水,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摇匀。另一支医用的小试剂瓶中加入1mL浓氨水,再把这两支小试剂瓶通过细线小心放入125mL集气瓶中,并迅速在集气瓶口塞紧橡胶塞,一至两分钟后便可观察到装有无色酚酞溶液的小试剂瓶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
  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实验快捷,也可以有效减少氨气的泄漏造成空气的污染,而且节约药品。甚至还可顺便补做一个小实验:打开橡胶塞,将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片放在集气瓶口,可以观察到濾纸片上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地方逐渐变成红色,再用镊子夹住滤纸片放在空气中挥动几下,红色会很快消失,可以重复几次以上实验,学生对该实验会乐此不疲,而且印象深刻。通过这个补充实验不仅可以再次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还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关于氧化铜和碳粉反应实验的改进
  在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110页“实验6-2”演示实验栏目中,对于该实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很少开展演示实验,大多数教师通过播放实验视频给学生观看。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把实验现象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后续的发展。
  之所以教师很少演示该实验,是因为该实验的成功率很低,观察不到光亮的铜产生,只能观察到少量粉末变红色而已。鉴于这些情况,笔者经过多次实验和摸索,也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1)将木炭粉换成活性炭,而且两种药品粉末都要进行炒热烘干,活性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要按1:1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理论上,质量比是1:13),活性炭要稍过量,且两者混合总质量不要太多,尽量不要超过2g。(2)用研钵研磨均匀,研磨时间不能太短,要大约研磨十分钟,使氧化铜粉末和活性炭粉末充分混合均匀,且粉末要能松动,不能结成块。再将混合粉末小心装入试管底部,集中夯实,且试管不能选用太大试管,一定要使用小试管。(3)加热要用酒精灯,火焰需要罩上灯罩,这样有利于集中火焰达到高温,不要用酒精喷灯加热,避免试管熔化。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