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为了培养少数的优秀者,多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肯定和鼓励。作为一名老师,如何结合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58-0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努力从多方面探索,转化学困生不被重视的处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班中两极分化的格局,缩小差距,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化发展。
  一、精心设计问题,用成功的体验重树学习信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家长面对两个表现不一的孩子时会出现拿差者之短比优者之长的现象。同样,面对全班五六十人,老师要兼顾课堂效率、效果等,就很难用温柔的眼神看待每一个学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原因,在学习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众优等生的积极、张扬面前感到抬不起头,就有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比如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这样的机会大多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当他们读得很准确或有进步时,笔者会及时给予评价说:“读得真好。”“你进步得真快。”即使有错或不太好,笔者也会说:“不要紧,再加把劲就可以了。”对于学困生,听惯了责罚、训斥的语言,教师的一句小小的表扬、积极的肯定,甚至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很大的鼓励,在他们的内心激起阵阵波涛,从而鼓起希望的风帆,感到前进道路上也有温暖的阳光。
  二、营造轻松的氛围,用爱激活学生封闭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少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启迪学生的智慧,养成良好的品格都离不开爱的土壤的。笔者曾经看到一封“差生”的信:我成绩差,我也羡慕那些比我强的人所享受到的“众星捧月”的感觉,可我努力了,还是要招来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讽刺。我自惭形秽,心情压抑,在老师眼中我几乎一无是处,家里人更说我没用,我干脆上课和老师唱反调,起码他还能“关注”我一下。这样的话,该多让家长和老师震惊呀。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的方法不得当。”老师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教学中是让孩子感到学习得轻松、快乐,还是让孩子们感到精神紧张、战战兢兢。尤其是学困生,,唯恐自己因为答错了一个问题而受到训斥,又怎能学好呢?笔者所教班有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的自卑感很强,上课时老是低着头,心不在焉,作业也比较马虎。发现他的问题以后,课堂上笔者经常提问他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开始几次老是答非所问,后来当他能听清问题回答时,笔者就表扬他有进步。坚持了几个星期,当他答对时,笔者又对他一番表扬。在他的作文评语中,笔者经常写一些鼓励的话:“你是个善良的孩子,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老师相信你不会放弃。”几句通顺的话,给他圈出来,说:“这几句写得很好,让我了解了你经历的那件事。”几个星期下来,他的眼神中渐渐有了光彩,课堂上,目光总是追随着笔者,并且在一次作文的结尾写道:“学习语文,真有趣。”读到这句话时,笔者感觉自己像得了一个大奖一样。
  三、构建教学情境,用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传统教学中似乎学生总习惯于倾听老师“权威性”的讲解。这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思维能跟上老师的指挥棒,而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了佼佼者们的陪衬。毕竟因教学进度、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因素,老师不可能顾及到全班所有学生。长此以往,基础薄弱的学生就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让学生登台,让学生倾听学生的阅读,发表见解、看法会有什么效果呢?
  每天课前五分钟,由一名精心准备的同学(教师课前指导的学困生多一些)讲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动听的故事,或是一句有哲理的名言,其他同学仔细听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或就所听内容展开补充,或抒发感想,展开人生哲理上的思索,或对讲解者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读、人人参与说,学生不再是盛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贡献自己智慧的平等对话教学的积极建构者。
  “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不要把“学困生”那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用无情的冷水浇灭。不能总是过分强调“学困生”的内部原因而忽略外部原因的反作用,相信每一位“学困生”都是有可塑性和可转变性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家庭环境、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引导学困生走出困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可能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8):55.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