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思辨能力属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能力,教师对学生该项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提升以及后续发展都有不小的益处。针对小学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能使其从小具备思辨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广泛,是为学生提供思辨主题的一大参考。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分析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现有问题以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 思辨能力;小学语文;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38-02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受知识储备不足、思考能力偏弱等因素影响,在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更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帮助及引导,以此才能逐步将个人的思辨能力进行提升。但在国内长期以来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而在于利用个人讲解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跳过了学生思考和辨析的过程,直接导致学生的该项能力无法进一步增长。
  一、培养小学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思辨的初级目标在于让学生可以独立进行问题思考,终极目标在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增强和培养。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利用语文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主要在于对其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让学生学会认字、能够背诵并非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在于利用思考、分析以及辩论等方式,使其能理解文章内的思想道理。而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道理、记忆道理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个人所学及思维,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会文章思想,强化对知识点记忆力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小学学生思辨能力的现有问题
  (一)教师重视性问题
  结合现有的语文教学环境来看,部分教师对利用课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度有限。在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中,素质教育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结合现状,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呈现出一种应试教学的状况。此时课堂是教师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主要阵地,授课的主要目标也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背诵更多知识点。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偏差下,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忽视显而易见。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思辨能力培养是一项需要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活动,但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有限。例如部分教师认为该阶段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教学活动的进行会耗费更多课堂时间,因此在授课中会对学生思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主要还是将更多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解。部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考虑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年龄阶段来选择合适、趣味的思辨主题,多以教材中的固定问题来充当思辨主题,并未对问题进行适度变化,也未及时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这种过于刻板的思辨教学法便导致更多学生对思辨活动失去兴趣,进而思辨能力无法进一步培养。
  三、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灵活利用辩论教学
  思辨能力的提升能促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十分有益。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更多教师将提升学生成绩视为了教育目标,但却忽视了成绩提升其实是学生知识储备增长、思维能力提升所达成的效果,导致教育呈现了一定的本末倒置状况。利用辩论教学,便能很大程度上改善以成绩为主的教育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通过长期的辩论分析,使得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该阶段开展辩论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保障教学活动开展的便捷性,教师可直接指定邻桌、前后桌为一小组。分组在学生思辨中的优势十分明显,能帮助学生集思广益,以他人能力完善个人能力。在分组完成后,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辩论主题,让各小组在合作分析后提出各组的想法,再由教师对各组想法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此外,为保障辩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选择典型问题以及难度适中的问题。
  例如在《落花生》教学中,文中写到“花生将果实埋在地里”,于是笔者便为学生举办了一次辩论会,让学生辩论“在地下埋果实是花生的优点还是缺点?”这个辩论题目引发了学生的充分兴趣,因为文章中表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它默默无闻、注重内在的表现,但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这一问题,又潜在指出花生存在了缺点。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有学生表示优点更多,有学生借助原文“挖起来才能分辨是否成熟”的句子表示这是花生的缺点。大家的辩论都有理有据,最终笔者对其论点都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学生事物往往具备多面性,学生若有所思,他们自此培养了一定的思辨意识,在遇到问题时都会积极提出质疑。
  (二)开展生活思辨活动
  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局限于语文教材当中,教材因本身具备的专业性,导致其中的思辨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枯燥性,且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不足,导致更多学生在面对教材思辨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但教材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问题来开展思辨活动,,不仅能让思辨活动提升一定的趣味性,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解决现有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其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运用十分有益。教师可在不偏离教学主题的状况下,选择一定的生活现象或事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该方法立足于生活,学生本身便拥有对思辨问题的一定认识和思考,进而能更大程度调动其自主性,使其利用思辨提升对某一生活活动、现象的认识。
  例如在《我不能失信》教学中,本文涉及了同学间交往的诚信问题,于是笔者首先鼓励学生发言,阐述自己遇到的诚信、不诚信的经历,最后提出“诚信是什么?”的思辨问题,鼓励学生来积极思考和发言。因该文中描述的现象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更多学生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们都经历过守信或者失信的事件。于是学生结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从守信者、失信者、自我守信以及他人失信等角度分析了诚信的本质。在该次活动中,大家通过思考和辨析都提升了对诚信的认识,更多学生通过对他人回答的倾听,理解到了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诚信问题。最终,经过笔者引导和总结、整理了诚信之人要具备的一些良好行为品质,例如不迟到、说话算数等等。这些理论为学生的守信提供了参考,他们在加深对本文印象、诚信印象的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成为一个诚信的人。
  (三)选择合理思辨主题
  思辨主题的选择是培养学子思辨能力的重点,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力来看,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思辨主题都应该有所差别。低年级应该更为简单、生活化和趣味化,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考方式和经验;中年级时可适度增加难度,将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為学生选择思辨主题,此时关注于学生独立思辨、合作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时,教师便可选择有一定内涵、深度的思辨主题,例如以历史事件为思辨主题,以此逐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束语
  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教师的不断坚持和逐步引导。结合现有语文教学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能给予学生思辨空间,改善原有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还有合作分析中提升思辨能力,强化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3):35.
  [2]沈洪华.品德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036):72-74.
  [3]林英.让课堂焕发思辨的魅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020):23-24.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