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不浓,进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为此,本文从预习、导入、合作、作业和评价这几方面出发来开展了具体的相关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预习;导入;合作探究;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O6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35-02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掌握了牢固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更高学段的学习。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记住概念、公式等,还要理解运用知识,才能在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对新知识的主次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当天要学的内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听课,对数学知识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教授每节新课前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自主预习。
  例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这节课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联系生活的预习任务,即“当你与父母或同学一起购物时,发现超市中很多物品的摆放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请你仔细观察并思考它们为何如此摆放”。通过这种方法,小学生可以对数学分类整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又如,教师可以针对新课来录制或者搜索一些微课让学生观看。这种视频的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接受。视频预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预习的进度,反复观看视频,给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在预习部分也要加强思考,运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只说一句“课下预习”就行了。如此才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
  现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导入方法,再加上数学学习本身的枯燥性,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因为教师不注重导入的重要性,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很难回到课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紧跟课改步伐,改革单一的导入方法,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猜谜导入,故事导入等,还可以将音乐视频添加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有关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基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基础,教师可以联系小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来进行导入。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简短的动画,动画中小芳和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些零食,巧克力6元,薯片4元,可乐3元,面包2元,小芳的妈妈给了营业员阿姨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呢?然后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思考,列式计算。在视频情境和生活情境的综合影响下,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被有效地、快速地吸引,学生还可以回想起他们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场景。这样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多想办法来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三、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就较为科学严密、逻辑性强,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对数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从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在数学中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进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完成,以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他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含义与特征,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内展开交流,发现他们最初认知存在哪些不足与偏差,并在交流中总结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点、线、面以及面积、体积等方面去开展合作探究。如长方体有6个面、12个边和18个顶点,而表面积计算就是把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进而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充一些知识,如面积的简易计算公式。这样一来,小学生们有效体验了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而且也有效地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合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目前,很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没有对家庭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也没有很好地设计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逐渐丧失兴趣,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已。对此,数学教师必须在对学生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考虑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效创新数学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
  例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为例,教师在上完课后提问:“同学们,大家都说一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看到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学生回答到:“房屋、礼品盒等。”在此基礎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业余时间找到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物体,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尝试用一些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每个学生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在完成后,教师需要比较各个学生的作品,看看哪个学生完成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了作业的有效性。
  五、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在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在结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评价。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也可以结合同伴的评价来综合看待自己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表现,有效结合小组评价、学生自评来给出更为综合性的评价,不但注意给予学生鼓励,还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改进。
  例如,“问题回答得不错,但是声音要是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语言不够精确,但回答范围已经正确了”这样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哪一部分还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又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评表、同伴的互评表、教师的评价表都放入其中,让学生在回顾之前表现的同时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懂得哪些优点需要保持、哪些不足需改进,以此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教师认真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情、学情,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积累更多的经验,找到更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47.
  [2]林兆辉.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9.
  [3]谢发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16-117.

相关文档:
浅析核心素养视野下数学学科的大单元整体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