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对于国家缺乏正确的认识,看待问题较为表面,公共参与意识比较薄弱,若不及时提升学生这几方面,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健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设立便能有效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同时也对学科素养提出了相关的培养要求,即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为达到相关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笔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29-02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各方面信息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学生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若不及时纠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生极有可能走向弯路。而我国在初中阶段设立道德与法治学科就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老师受以往教学观念影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感到苦恼。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其相应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讲述国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以及国家的荣辱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相关的国家发展,通过古今对比以及相关的人物事迹讲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政治认同,为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同时在教学时,老师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年龄特点讲述相关内容。
  例如在讲述《共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我国在1820年之前GDP总量一直是全球第一,宋代的时候占全球的70%,满清时期占33.3%。老师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视频,讲述中国近代的屈辱,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40余年的变化。老师也可以引入周总理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拥有科学理性精神
  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理性精神,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的见解和自主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之后,结合当前形势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未来国家的畅想,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坚持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就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进行讲解,结合之前的大跃进运动以及相关的人民公社运动,使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以及国家行为。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拥有科学理性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指出现在社会的弊端,并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三、综合实际法律案例,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不只要注重学生德行方面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使学生知晓我国依法治国的相关理念。同时在教学时,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程度也有限。对此老师应整合实际法律案例,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为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在讲述《法律为我们护航》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告知学生,目前我们所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相关法律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对于初中生来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比较熟悉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讲述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相关的讲解,使学生知晓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不是未成年人侵害国家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的保护伞,而是未成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法律依据和有力武器。通过相关讲解,使学生知晓法律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
  四、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大集体,若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定相关的班级目标,让每一名班级成员为共同的班级目标而努力。比如适当划分小组,进行小组竞赛、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讲述《维护秩序》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解读放学乱象”。老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雨天的校门口”,进而设置以下探究话题:
  1.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者以及行人等不同角色。
  2.自主探究:请思考“我”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境遇分别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思考产生校门口混乱状况的原因。
  3.众说纷纭: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所造成的影响。(提示: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4.集思广益:请为改变校门口的混乱状况出谋划策。(提示: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通过感受生活情境“校门口的交通乱象”,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社会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秩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五、设置合理监督机制,及时巩固学生的成果,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在教学时,老师不只是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还应该知晓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弱,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做到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若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设置合理监督机制,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在讲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相应的标准,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设置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相应合理的监督机制,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还可以适当进行课上检测,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提问以及听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为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便利,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實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全面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而不断努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课例研究》(课题编号:JCJYB190912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骆璐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8(7):123.
  [2]高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文理导航,2018(15).
  [3]方丽敏.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六个关键——以人教版统编《道德与法治》为例[J].初中德育(7):43-47.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