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数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被局限在对知识的接受、记忆以及解题上,还能够扩展到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上,促使学生真正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能够带着良好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体会到数学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學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00-02
  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会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取决于分数的高低,导致学生上课时的压力十分大,在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很强,很少会主动地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限制。高中学生正处于探究能力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通过问题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追求,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一番叙述。
  一、利用问题展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课堂上的第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去展开课堂导入活动,从而快速地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展开问题导入可以通过讲故事、放视频等等各种方式进行。同时,在展开问题导入时,教师也要注重导入的问题要与教学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逐渐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厨师为了吸引顾客,于是在自己的店里面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道“我将只为所有不为自己做饭的人而做饭”。有一天,他在自己给自己做饭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真的按照广告上写的那样来做的话,我为自己做饭是正确的吗?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也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后续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国王与棋盘发明家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按照第一格子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放2粒麦子、第三个格子放4粒麦子,以后的每一个格子都按照前一个格子的两倍来放置麦子的话,那么一整个棋盘上要放上多少粒麦子?从而引起学生的深思,并且,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特性产生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要积极开发有效的问题资源来展开课堂导入活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学要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客观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的特征,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借助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思考,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比如,在学习《分类加法技术原理与分布乘法技术原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计数原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下面一个问题:小明要跟随爸妈去爷爷奶奶家过年,小明现在住在深圳,最终的目的地在北京,中间有两种走法,一是直接从深圳到达北京,并且可以通过高铁、汽车以及飞机三种方式行动,已知每天有5趟高铁、2趟汽车以及6趟飞机,二是进行转乘,可以先从深圳到达上海,其中有两种走法,然后再从上海到达北京,有三种走法。那么,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小明一家一共有多少种走法?这样,通过让学生借助于一个真实的例子来了解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从而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
  三、在课堂上设置矛盾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有的时候,往往是错误引出了正确的答案和思路,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情况,设置一些充满了矛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进行不断思考,使学生在对错误理念的纠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设计矛盾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到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等三个人要想逛遍旅游景区的四个景点,并且每个人要至少参观一个景点,那么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在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通过分步计数的方法,那么可以得到一共有72种方法,但是如果通过列举法的方式,将可能涉及到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学生会发现只会有36种方法,那么究竟哪种计算方式是正确的呢?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涉及到了重复计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思考方向,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课堂上设置出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完备性,促进学生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设计问题链提问模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连贯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让学生能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足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创设问题串情景,让问题直接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从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公式的印象。问题串如下:点(0,5)到直线x-y+1=0的距离是多少?点(2,5)到直线x-y+1=0的距离是多少?点(a,b)到直线x-y+1=0的距离是多少?点(1,2)到直线Ax+By+C=0的距离是多少?点(a,b)到直线Ax+By+C=0的距离是多少?这样,通过一个问题串让学生能够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进行探索,有助于学生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归纳总结能力。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合理地使用问题串的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透过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针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只有为学生提供充满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下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自主系统化的问题探究平台,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诗晴.高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常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06).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