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浅谈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它符合长期倡导的启发式学习、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比较式教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比较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7-0164-02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比较式是探索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依据文本材料,把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炼、编排信息,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思辨,从而引发思维形成新优化信息群。
  比较式教学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编排、开发,学生从编排的内容中引发思考,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差异等,继而引发二次思维,或产生质疑,或找到答案,或生成新的信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文本重点的信息有更清晰的了解,并能在比较中迸发出更多信息量,促进思维广度发展。这样思维拓宽了,学习自主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自身素养不断提升。
  一、紧扣“变”的层次,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层次表达是许多文本所呈现的一种方式,因为或人,或事,或景等在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呈现递进式。从文本中提取能表现层次变化的句子,把他们罗列、编排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把能表现层次变化的词语分组提炼出来,用“→”表示它们的进展,并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从文本细微处整合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挖掘内涵,延伸提炼出新知,以达到知全局,乃至洞悉未知,更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扁鹊治病》时,教师可以把扁鹊说病情的四次语言,提取出来,按顺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研读,打开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在比较中归纳、总结出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学生在反复比较、思考中,思路越来越宽,最后学生在比较中,答案从单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升华为“发病的位置:皮肤→皮肉→肠胃→骨髓”“治疗的方法:热水敷烫→扎针→几剂汤药→只能等死”“治疗的效果:就能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无能为力”。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最后也是说明“病情越来越严重”,但学生的思维变得多渠道、多角度;变得有层次、有条理;变得深入。同时从归纳出来的信息中,再次拓展思考,总结出“防微杜渐”“多听劝告”等道理。到此,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并未结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比较——“蔡桓公的病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蔡桓公的拒绝也是有层次的。”要求学生学习刚才比较式的解读方法,解读蔡桓公的拒绝的层次性内容。这样的比较式教学,让原本看似简单的句子,挖掘出了其中的深层意思,多渠道的解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提炼“相对”的信息,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相对是指性质上互相对立的,如美与丑,善与恶等。这样的信息是针锋相对,在这样的信息比较中,学生的思路在反差思维中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求异、求变的过程中,思维创造性地拓宽开来,继而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走进文本。
  例如,教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提取巨人的前后动作“相对”性信息,从“砌高墙,挂告示牌”到“拆除围墙”;从赶孩子到“抱孩子”;从对待孩子粗鲁的态度到轻柔地抱,轻轻悄悄地走;从内心孤独到内心充满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比较式教学中,不但实现“把书读薄”,而且更易把握文本主旨——因为爱。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提取孩子的动作描写进行比较,从孩子害怕得四处逃窜到大胆地在巨人身上玩耍等“相对”信息比较中,也从侧面反映出巨人从凶恶到善良,从孤僻到大爱等的变化。在这样提炼信息进行比较中,学生思路变得清晰,理解变得丰富,思维变得深入。
  三、利用“异同点”,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异同点是指事物之间比较得出的共性因素与异性因素。在文本中,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容进行提取、罗列,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综合比较,提炼出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继续对提炼出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别从共性因素与异性因素中引发问题,并打开思维,洞悉之间的联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共”与“异”的比较中,洞察文本背后的内涵,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例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把描写托德前后神态变化的句子提取、编排:“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立体起来,异同点一目了然,同样是“摆”,但已从“摆嘴脸”缓和到“摆架子”;同样是“笑容”,却是从“遍布满脸”僵到了“凝结、毫无光彩”。在搞笑的神态比较中,勾起学生对托德内心世界揣摩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在相同点的“收”,与不同点的“放”中膨胀开来,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中迸发,一个势利眼的市侩小人的形象扎在了学生的心中。这样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路越走越广。
  再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与摇了三摇的头,在这两个内容所在句子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严监生的动作相同,但表达的情感程度却有区别,在思维对这些异同点的反复的比较中,一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比较式教学,润物细无声,把学生的思维朝高处推进。
  四、寻找“呼”“应”,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呼应有几种形式,如再现式呼应、回答式呼应、续写式呼应、比照式呼应等,这一写法经常在文本中出现,它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并能強调主题、引起共鸣等。因此,提取、编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式学习,能加强学生对前后呼应内容的融会贯通,激起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