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民族器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感知和体验民族音乐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本文从欣赏教学“聆听——体验——理解”模式为切入点,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阿细跳月》为例,对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 民族器乐欣赏;核心素养;民族音乐文化;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7-0158-02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发扬传统文化是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文化强国”的口号提出后,基础教育更是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实施。目前现有的教材中大量出现民族音乐作品,尤其是民族器乐曲的欣赏更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感知和体验民族音乐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如今,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也正因如此,笔者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对民族文化感到陌生,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教学方式单一,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再次,教学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对音乐本身与音乐文化的联系挖掘较少。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如何让民族器乐能够切实有效地走进学生心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接下来本文从欣赏教学聆听——体验——理解的模式为切入点,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阿细跳月》为例,,对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展开探讨。
  一、关注有效“聆听”,感知民族音乐审美要素
  在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有效“聆听”,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示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真切感受民族音乐作品最典型的、最打动人心的因素。
  (一)感知主题旋律
  音乐主题是一首音乐作品的核心、基调和乐思。民族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歌唱性,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阿细跳月》这部作品采用具有彝族鲜明特征和色彩的四五拍节拍进行创作,乐曲主题由每一句节奏相同、结尾相同的规整的四个乐句组成,充满流动性、舞蹈性(见图1)。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听与动相结合的形式来感受民族音乐主题旋律。如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进行三拍与两拍的动作模仿游戏,让学生熟悉四五拍节奏的强弱特点,再随音乐进行声势律动练习,记忆乐曲主题旋律。教师还可以展示主题旋律谱,让学生们一边哼唱旋律一边随音乐画图形谱,引导学生发现主题旋律中每个乐句后两拍相同的特点。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为主题旋律即兴编创歌词来感受旋律特点,或用打击乐伴奏的方式为主题旋律进行伴奏等,总之感知的过程是通过具体、有效、可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单纯地聆听。
  (二)感知乐器音色
  人们常把中國器乐丰富的音色比喻成是一块色彩斑斓的“调色板”,这些颜色通过有机组合创造出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情感。《阿细跳月》首先由竹笛吹响了主题旋律,在合奏之后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通过音区、力度、速度、调式的变化轮番演奏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乐器大集合的视听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和辨别乐器音色,否则学生就容易产生音响混杂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为乐器依据音色、演奏方式、外观的不同进行分类。接着,分组让学生们模拟演奏各种类型乐器,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类乐器音色的印象,使学生能够用听觉去判断乐器的演奏方式和外观,推断出音色与演奏方式以及乐器外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听到充满线条感和绵延感的音色逐步推断出这个乐器的演奏方式是拉奏,乐器的外观一定有琴弦、琴弓和琴杆等组成。
  (三)感知创作手法
  大型民族器乐合奏作品通常表现手法多样,音响立体混杂,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创作手法和结构,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听赏的耐性和注意力。《阿细跳月》采用主题变化重复14次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见图2),每一次的重复都可以在音色、音区、调性、力度、速度等方面找到不同。学生在了解乐器的分类和音色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变化的听辨,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游戏“琴技比拼”,用演奏动作的不同、位置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来表示每一遍的变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人数让学生判断出主题重复的次数,这样化繁为简、层层深入、直观生动地让学生掌握乐曲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听赏、分析判断作品的能力。
  二、关注有效“体验”,感受民族音乐情绪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作品真正打动人的是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关注情感和情绪的“体验”,使学生通过移情、共鸣深入且自然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熏陶。
  (一)创设表演活动以激发情感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将音乐的美感和情感展现出来。以《阿细跳月》的欣赏教学为例,如让学生根据音乐情境为乐曲的主题旋律即兴编创歌词进行演唱,用歌唱的方式来感受彝族阿细人月下篝火边起舞的欢乐情绪。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彝族简单的舞步,合着音乐排成圆圈的队形共同参与盛大的篝火晚会表演。
  (二)创设情境以激发情感
  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作品大都富有地方特色,情感浓郁,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价值。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多创设与乐曲的表现内容和情绪情感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以此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氛围。
  三、关注有效“理解”,认同民族音乐多元文化
  无论盛唐时期华丽的歌舞大曲,还是明清时期婉转质朴的戏曲音乐,或是边陲少数民族的山歌小调,无不显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之丰厚。音乐课的价值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不仅要“品”还需要“理解”,最后达到“认同”。
  民族器乐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了各不相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民族器乐的欣赏教学需要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同时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从而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和素养。以上探讨是基于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的总结,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更多思考和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市仓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S2019ZX004)。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