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探讨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教育理念的践行与实施,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如何利用深入学情、确保话语权、动静结合、深度探究的教学指导来将儿童立场贯彻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希望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儿童立场;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104-02
  儿童立场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许多教师坚持的教育指导策略。但是,儿童立场一旦走进数学课堂,就将课堂变成热热闹闹的游戏乐园,数学的概念被浅显化、粗略化。而一旦要求深入探究数学,又会动摇儿童立场的中心位置。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利用儿童经验与感性认知,让儿童深入探究数学内涵。
  一、深入学情,走进儿童
  学情就是儿童的数学经验,很多儿童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数学内容,对数学有自己的一套感性的想法。深入学情就是要真正了解隐藏在儿童潜意识中的数学概念,从而将知识线索内化为儿童的逻辑思考,让儿童学会利用已有经验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的课堂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从儿童的角度,回归生活本真,引导儿童自己去揭开数学问题。儿童由此而调动内隐经验,走入数学,透过数学概念深入数学内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利用学生对“长度单位表示”的感知,导入游戏教学“估一估,测一测”。首先,将一节1米长棍子平均分为十段,然后,提问应该如何表示这每一小段的长度。学生从数学课的主题找到了答案:用分数表示。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回答:0.1。教师提问:0.1表示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时,学生开始调动内隐经验,讨论分数的意义:将1米长的棍子分为十段,每一段就是0.1米。由此可见,这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对长度的认知出发,将分数转化为学生的逻辑思考,让学生将对长度零散的、浅显的认知具体化与深入化。
  可见,深入学情,了解儿童的知识经验,将儿童潜意识中的数学方法挖掘出来,,将之具体化、深度化,使之形成数学知识。儿童也在不断的验证与总结中,充实经验,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交融,最终摩擦出新的生机,在数学课堂绽放出美丽的鲜花。
  二、确保儿童话语权,由浅入深
  数学课堂上的话语权,就是表达解题想法、思考过程、提问与质疑的权利。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儿童,可以给予儿童提供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时间。问题思考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而儿童思考数学问题时总是呈现出跳跃性与零散化的特点,要让儿童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就要站在儿童的思维立场上,聆听儿童的思维表达、思考过程与提问质疑,引导儿童由浅理解向深感悟过渡,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例如,教学“正负数”,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第一个例子是:在银行取出300元,存折的数字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不取出,而是存入呢,存入600元,存折上的数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感觉这个问题非常容易,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這时,教师给学生三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派出一名代表发言。学生说取出300元,存折就少了300元,存入500元,存折就多了500元。教师说:“要怎样表达‘多了’‘少了’呢?”这样将学生的浅思考转变为数学逻辑思维,引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渐入深思考。
  确保儿童的话语权,是保证儿童深度思考的基础。学生从生活的经验入手,畅所欲言,在渐入数学深度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将儿童立场作为教学中心,而又通过引导,呈现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与儿童经验交融绽放,使其开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三、动静结合,开发潜能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往往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观察、感知事物的联系,同时,他们喜欢无拘无束的交流,通过交流开拓视野与思路。然而,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安静去推理、假设与验证。数学本质与儿童天性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传统的数学课堂总是压抑儿童天性,用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儿童听课与思考,然而,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教师要寻找基于儿童立场的动态教学与基于潜心静默思考的安静推理的相统一数学课堂,让儿童动起来与静下去。这样使得儿童尽情地释放天性与潜能,也让数学的魅力充溢整个课堂。
  例如,教学《平移与平行》这一节课,教师让学生准备尺子、三角板、长方形纸、铅笔、方格纸,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移。第一,是让学生观察升国旗与拉窗帘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学生饶有兴致地注视与观察,教师让学生将这种运动在方格纸上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之后,明确这是一种平移活动,然后利用铅笔当做平移物体,在方格纸上将物体的平移动作呈现出来。第二,让学生继续深挖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继续模拟平移动作。热衷模仿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感,然后,教师提问:你在铅笔平移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这时,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安静下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的学生说:平移前与平移后,两条直线的方格一样多;有的学生说:有的平移是竖着平移,有的平移是横着平移;有的学生说:两条平移线怎样也无法相交。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