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作者:杨璐璐 来源:读写算 2019年2期
  摘 要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明确的“核心目标”是基石,恰当的“课堂问题”是阶梯,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催化剂,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助动力。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03-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师密切关注的焦点,,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对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此背景下,笔者也积极投身其中,一路思考,一路实践,一路修正,以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看法。
  一、选择明确的“核心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石
  教师对文本的处理过程中,应该正确地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取舍。在取舍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正如议论文需要一个明确的中心观点一样,一堂课也要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目标”。学者于漪说:“课堂不能上成八宝粥,教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堂课的目标一定要单一,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要想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从过程到方法面面俱到,这样很难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比如必修一《赤壁赋》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中,可以把了解诗人苏轼作为核心目标,主要考虑到苏轼在必修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论事,看似与教学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这对阅读苏轼其他的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长远的教学实效。单一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调动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把教学的内容讲得更深更透彻,因此,明确的“核心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设计恰当的“课堂问题”是有效课堂的阶梯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含糊不清,课堂必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能自问自答,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直白,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维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提出的问题过细,课堂呈现一问一答的局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过程把完整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学没有重点与难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对课堂问题进行恰当地设计,才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恰当地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合适的明白确切的问题;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最后,问题的设计应该有助于挖掘文章的内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比如本人在《报任安书》第二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司马迁经历了人生的巨痛,關于他的痛苦,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学生能够马上明白,痛苦应该包括精神与肉体两方面,然后很快就能够找到相应的段落。如果把问题换成:“司马迁的悲愤之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这样的问题有点宽泛,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且学生对“悲愤”一词的理解也不到位,无法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报任安书》第三课主问题设计是:“司马迁如此痛苦,为什么要活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基于上节课教学实际,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与体会司马迁的坚韧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恰当的问题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阶梯,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总以课堂主宰者的地位自居,上课口干舌燥,满头大汗,不胜其劳,但教学效果却欠佳。新课改指出:“为改变过于强制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语文课堂学习更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所以在目前的语文课堂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其主要方法有:(1)通过阅读文本、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根据文本学习的特点,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鸟啼》一文中具有哲理句子非常多,而且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对于这些句子的理解关系到本文思想内涵的把握,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探讨解决。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多和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在文本的问题设计上多花工夫,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构建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与实践,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勒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5]韩雪屏.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周德藩.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