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读写算杂志社 字数:读写算杂志社

  摘 要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人性的优点和人类的美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地潜能,学校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地思维品质、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等。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一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关键词 积极心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41-02
  班级心理咨询活动课不同于学科教学。整个过程不是以知识的逻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知为中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入一种积极地心理状态,并通过活动的开展获得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活动课的程序一般是:首先创造一个情景或模拟一个生活片段或一个“镜头”或采用“案件重演”的形式作为活动内容,课堂形式采用讨论式,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活动课的组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切忌教师包办。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仅有某个领悟、某种感受、一次正确的心理体验,这恰恰是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预想的效果。
  例如,上活动课“面对挫折我们应当怎么办”时,老师先用多媒体展示舞蹈《千手观音》故事片段,将学生带入面临挫折的情景:讲述天生残疾的姑娘与小伙子们在听不到乐曲,掌握不了节奏,无法在舞曲的引导下演绎舞蹈和音乐语言等情况下战胜挫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他们以无声的挥洒、曼妙的身姿,,为有声世界带来了最为精彩的传神画卷。接着老师提问:看了这个短片,你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品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言,应当学习他们坚强、勇敢、坚韧不拔等品质。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应对挫折的办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共有七人上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者联系自己遇到的挫折,都很投入,有些竟流下了眼泪,学生们深受感染,沉浸在情感体验的氛围之中。最后,由老师总结发言。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一堂课结束,学生对困难挫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决心逐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指老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特点,挖掘教材中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素,自觉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已成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材都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老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到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可以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品质;在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希望等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坚强意志和竞争意识等品质。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培养爱、宽容、友善、真诚、执着等人文精神。如语文教材《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钱学森“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表达出的一腔爱国热情;语文教材《过零汀洋》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的精神、《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对人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灵起到震撼作用。
  语文教学中,在学习英雄人物的课文时,通过老师深情的语言描述,配上恰当的音乐和图画,让学生跨越历史长河,使狼牙山五壮士、雨来、王二小等英雄的光辉形象赫然立于眼前,英雄们那坚强无畏、顽强不屈、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也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新课改中提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激励性,通过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或肯定,对学生来讲都是莫大的鼓励,都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体验。因此,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多给学生一些积极地心理暗示,使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地自我心理倾向。
  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习成绩,还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行为等多方面。
  三、丰富校园文化,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无不受到积极、和谐和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一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创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学生走进校园,感受到美的熏陶;各种类型的提示语装点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风、校训等无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二是为学生创办一些趣味性社团活动,如球赛、朗诵比赛、各种才艺表演(如歌唱、舞蹈、绘画等)和文艺演出。三是学校还可以联合家庭和社区开展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如研学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而且学到了更多生活的经验,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学会如何管理和负责一个小群体、学会为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会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心理定位、学会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形成正确的因果归因等。
  四、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情感、认知、心理、品格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和实践。因此,学校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一是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家庭积极心理辅导讲座,使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家庭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如《多用积极的字眼评价孩子》《打开孩子心灵密码的三把钥匙》《家庭教育不妨融入点积极心理学》等。二是搭建家校互通网络平台。老师们采用网上家长学校、QQ、微信等方式为家长搭建学习家教知识和分享家教经验的互动平台,对家长进行远程辅导和服务。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或许它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但它足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握有效地方法,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红.迷失与厘定:性别教育的概念阐释[A].性与性别研究(第3辑)——学校性健康教育[C].2011.
  [2]吴皖宁,辽宁某初中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分析[A].张凡迪.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9.

相关文档:
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计算思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科尔沁民歌特点及种类分析
软装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质谱法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探究